大学生出国留学的条件
{大学生出国留学的条件:全面解析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目光投向海...
木皮考试网带你了解文综高考题 ,希望本文能帮到你。
地理选择题答案:BDDBC CDACA B
这次高考,地理选择题比较简单。
1. 读“某区域地质面简图”(图1),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A.断层、向斜、背斜 B. 断层、背斜、向斜
C.向斜、断层、背斜 D. 背斜、向斜、断层
答案选B。甲乙丙三处应该分别是断层、背斜和向斜。记住一点: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像个驼背的老头。这点已经跟学生讲过无数次了。
2. 研究发现,长江干流江苏段河床在1985年前后平均冲漩状态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由淤积转变为冲刷。其主要原因是
A.该河段平均流速下降 B.该河段径流量减少
C.流域年降水量减少 D.上游来沙量减少
答案选D。下游由淤积变成冲刷,为什么冲刷力会加大?流速加快、径流增大都可能是原因
3. 1996~2006年我国城镇人口数量年均增长4.46%,城镇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5.23%,2006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发达国家的1.58倍。由此可推断该阶段我国
A.城镇建成区城镇人口密度升高
B.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发达国家
C.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发达国家
D.城镇人口增长滞后于城镇扩张
答案选D。A由材料可知是错的,BC明显是常识错误。
读“2007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均GDP与人均CO2排放量散点图”(图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5题。
4.与全国人均水平相比,人均GDP高、人均CO2排放量低的是
A.上海、天津 B.广东、福建 C.海南、贵州 D.辽宁、山东
答案选B。注意关键词:低于全国水平。
5.山西、内蒙古人均GDP不算高,但人均CO2排放量高,其主要原因是
A.自然资源贫乏 B.交通设施落后
C.煤炭消耗量大 D.第三产业发达
答案选C。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比较单一。
6.暖锋过境期间的天气一般表现为
A.锋前气压急剧升高,常出现雷暴天气
B.锋后空气湿度增加,常形成大范围降水
C.锋前水汽凝结,常形成雨,雾天气
D.锋后气温降低,常出现晴朗天气
答案选C。考察暖锋的特点,暖锋是锋前雨,冷锋是锋后雨。首先排除BD,而A锋前气压急剧升高明显不符。
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徙变动情况图”(图3),结合所学知识,完成7~8题
7.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
A.迁入率持续上升 B.迁出率持续降低
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 D.累计净切迁入量逐年增加
答案选D。迁入率减去迁出率就等于机械增长率,一直都是正值,迁入人口必然是持续增加。
8.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域可能是
A.上海 B.安徽 C.湖南 D.河南
答案选A。答案太明显了,大量人口迁入的地区一般都是经济较发达的区域。
9.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答案选C。注意关键词:溶蚀与生产力。必然与石灰岩有关。
读“汽车产业链结构图”(图4),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0-11题
10.从产业链角度看,P代表的产业最有可能是
A.配套产品生产(仪表、轮胎等)
B.汽车研发(发动机、变速箱等)
C.农机制造(拖拉机、农用车等)
D.能源加工(是有、天然气等)
答案选A。注意P属于汽车制造环节。只有A选项符合题意。
11.影响汽车服务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原料 B.市场 C.动力 D.劳动力
答案选B。汽车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其影响的主导因素往往与市场有关。
开放性思路探讨(形成观点的两种形式)
1、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形成观点(2011、2012、2013)
A、“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B、 “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
2、独立地提出观点(2010、2014)C、“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两种可能:
1→ 从材料中归纳观点,如2011、2012和2013的41题
2→ 独立地提出观点,如2010和2014的41题
三种变化
1、设问关键词的变化(“评”和“说明”都已用了两年,今年?)
2、层级考查目标的变化(三个层级目标都有涉及,以实现较为全面的备考)
3、层级目标下考查角度的变化
(就上面的第二种可能,后面列举4个角度:编写目录;重构历史;再认历史;鉴别历史)
1、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形成观点(改造题)
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汉、唐、两宋南方海上丝绸之路比较表)
从材料中归纳两个关于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证
命题思路:1、模拟2013年41题,考查层级目标1,即“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2、可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3、注意设问关键词的变化; 4、结合时政和学术热点“一带一路”。
例二: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1、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在社论中正式宣布恢复高考。
2、198271.9℅,其中包产到户的占67℅.
3、1986.10,全国人大通过民法通则,使民事审判活动有了较为系统的法律依据。
4、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提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改革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
5、1994年,APEC《茂物宣言》要求各成员国在15—20年内完成贸易投资自由化。
6、 1995门,财政花了不少钱,物价也平抑不下去,既打击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又保护不了城镇居民的利益。
7、1996年,伊朗生产出身穿长袍,头戴面纱的莎拉娃娃,旨在击败德黑兰商店橱窗里的美国芭比娃娃。
8、1999年底,中国有股份制企业40多万家,其中股份有限公司6200家。
9、2001面发展,丰富了市场供应,活跃了整个城市经济。
10、2005年,中国与欧盟双边贸易额逾2000亿美元,中国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请选取上表中至少三条信息,概括出一个历史主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的阐释
命题思路:1、模拟2011和2012的41题,考查层级目标2,即“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2、可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3、注意设问关键词的变化; 4、结合学术热点“改革与全球化”。
2、独立地提出观点(原创题—编写目录)
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如何做“世界史”)
由于对“世界史”的理解不同,人们做“世界史”的路径也不同。西方史学传统中一直有“世界史”,而写史的方法基本上采取叠加的手段,具体可以归纳为几种:1、地域的叠加,即把一个个地区或国家的历史分开写作,然后拼在一起,形成“世界”历史。2、事件的叠加,把世界上发生的事件一件件写出来,放在一起,就组合成一个“世界”史。3、时间的叠加,按时间顺序编排内容,也就是编年史手段。4、主题的叠加,这种叠加的方式可以说是一种创新。20世纪以来人们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历史的关注对象,而有些作品就把世界上的各种历史现象加在一起而写成“世界”历史。 所有的叠加其实都是用纵向的视野观察历史,这是一种层叠的结构,表达的是纵向的因果关系。但新的“世界史”即“全球史”却对历史进行横向的观察,表达横向的因果关系,强调横向的关系与互动,所以它在对历史进行诠释时往往以横向素材为依据,这是新“世界史”最大的特点。 -----摘自钱乘旦《“世界史的理论、方法和内容”》
地理选择题答案:BDDBC CDACA B
这次高考,地理选择题比较简单。
1. 读“某区域地质面简图”(图1),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A.断层、向斜、背斜 B. 断层、背斜、向斜
C.向斜、断层、背斜 D. 背斜、向斜、断层
答案选B。甲乙丙三处应该分别是断层、背斜和向斜。记住一点: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像个驼背的老头。这点已经跟学生讲过无数次了。
2. 研究发现,长江干流江苏段河床在1985年前后平均冲漩状态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由淤积转变为冲刷。其主要原因是
A.该河段平均流速下降 B.该河段径流量减少
C.流域年降水量减少 D.上游来沙量减少
答案选D。下游由淤积变成冲刷,为什么冲刷力会加大?流速加快、径流增大都可能是原因
3. 1996~2006年我国城镇人口数量年均增长4.46%,城镇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5.23%,2006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发达国家的1.58倍。由此可推断该阶段我国
A.城镇建成区城镇人口密度升高
B.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发达国家
C.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发达国家
D.城镇人口增长滞后于城镇扩张
答案选D。A由材料可知是错的,BC明显是常识错误。
读“2007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均GDP与人均CO2排放量散点图”(图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5题。
4.与全国人均水平相比,人均GDP高、人均CO2排放量低的是
A.上海、天津 B.广东、福建 C.海南、贵州 D.辽宁、山东
答案选B。注意关键词:低于全国水平。
5.山西、内蒙古人均GDP不算高,但人均CO2排放量高,其主要原因是
A.自然资源贫乏 B.交通设施落后
C.煤炭消耗量大 D.第三产业发达
答案选C。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比较单一。
6.暖锋过境期间的天气一般表现为
A.锋前气压急剧升高,常出现雷暴天气
B.锋后空气湿度增加,常形成大范围降水
C.锋前水汽凝结,常形成雨,雾天气
D.锋后气温降低,常出现晴朗天气
答案选C。考察暖锋的特点,暖锋是锋前雨,冷锋是锋后雨。首先排除BD,而A锋前气压急剧升高明显不符。
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徙变动情况图”(图3),结合所学知识,完成7~8题
7.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
A.迁入率持续上升 B.迁出率持续降低
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 D.累计净切迁入量逐年增加
答案选D。迁入率减去迁出率就等于机械增长率,一直都是正值,迁入人口必然是持续增加。
8.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域可能是
A.上海 B.安徽 C.湖南 D.河南
答案选A。答案太明显了,大量人口迁入的地区一般都是经济较发达的区域。
9.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答案选C。注意关键词:溶蚀与生产力。必然与石灰岩有关。
读“汽车产业链结构图”(图4),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0-11题
10.从产业链角度看,P代表的产业最有可能是
A.配套产品生产(仪表、轮胎等)
B.汽车研发(发动机、变速箱等)
C.农机制造(拖拉机、农用车等)
D.能源加工(是有、天然气等)
答案选A。注意P属于汽车制造环节。只有A选项符合题意。
11.影响汽车服务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原料 B.市场 C.动力 D.劳动力
答案选B。汽车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其影响的主导因素往往与市场有关。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如果从字面上看, 好像讲的是有得必有失,体现了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其实从这句话的出处来看,还是体现了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你可以看看下面的此句话的出处,就懂了。
【出处】语见(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十七·冯异传第七》):“玺书劳异曰:‘ 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解说】东汉刘秀即位为光武帝后,派大将冯异率军西征,敉平赤眉军。赤眉佯败,在回溪之地大破冯军。冯异败回营寨后,重召散兵,复使人混入赤眉,然后内外夹攻,在崤底之地大破赤眉。事后,汉光武帝刘秀下诏奖之,谓冯异初虽在回溪失利,但终能在渑池获胜。可谓在此先有所失,后在彼终有所得,当论功行赏,以表战功。
你注意“解说”中的第三行后面的“但终能”“获胜”,其实就体现了前进性,而这个过程中经历过失败,则体现了曲折性。
而d选项明显体现的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转化。
而漫画我认为体现的是矛盾双方的对立性,因为《路在何方》这个主旨反映了这个小破孩在犹豫到底往东还是往西?往东就得放弃西,往西就得放弃东,所以体现了东和西的对立,所以答案如果是d,也不是十分的切合,但回过头来思考,本题是单选题,只能而且一定要选一个选项出来,那只能是d了
希望对你有启发!
<上一篇体育纳入高考
下一篇>河南高校排名——河南高校排名洗牌